目录
更新日期:2018年9月1日
姓 名 赵庆年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4年1月 籍贯 黑龙江宝清县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中国共产党党员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毕业 最后学位 教育学博士
技术职称 研究员 导师类别 博、硕导
行政职务 Email zhaoqn@scut.edu.cn
工作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邮政编码 510641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
单位电话 020-87112903
个人简介
主要学术贡献:对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进行了深入全面研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区域高等教育的特性,提出了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发展的理论、区域高等教育分工与合作的理论,并于2010年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发展问题研究》,奠定了区域高等教育理论框架;对高校定位的内涵进行了新的诠释,并对我国高校定位现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进行了实证研究,较为全面客观地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并从构建完善高效高等教育系统的视角提出了对策建议。对高等学校办学与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思考,依据人才培养类型,提出了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型三种类型新的高校分类方案,并被教育部采纳形成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政府分类方案,在更大的层面上反映了高校的本质属性,对于引导高校回归到人才培养第一要务上来具有特别积极意义。围绕这方面研究,于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普通高等学校定位实证研究》;界定了高校分类管理的内涵与内容,就不同类型高校的职责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实施分类管理的构想;对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进行了探究,二者之间虽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是一一对应关系。地方政府不应依赖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经济,更不应该依据产业结构来调整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提出了一些揭示高等教育发展特征的新概念,例如“高等教育增益与损益”、“高等教育发展层次指数”、“高等教育结构指数”、“高等教育发展稳定能力”、“高等教育发展活力”、“高等教育效度”、“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潜力”、“高等教育贡献率”等;发现了质量的普遍性原理和高等教育质量原理;建构了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模型。
工作经历
1986年本科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大学并留校任教,先后任教务处副处长、校办主任、高教所所长、工程训练中心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等职。2010年5月到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7年12月以来,到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工作,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82.09-1986.07 黑龙江科技大学 大学本科,工学学士
2002.03-2003.01 厦门大学 高级访问学者
2005.09-2009.05 厦门大学 研究生,教育学博士学位
获奖、荣誉称号
1. 大众化进程中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诉求,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论文),2013年,独立署名。

2. 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发展问题研究报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研究报告),2015年,署名第七。

3. 高校类型分类标准的重构与定位,教育部社科司《专家建议》优秀咨询报告, 2011年,独立署名。

4. 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发展问题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第一、二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2014年,独立署名。

5.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及其调适,黑龙江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论文),2010年,独立署名。

6.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署名第一。

7. 以“三大”教育理念为引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署名第三。

8. 工科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署名第三。

9. 物理演示实验室建设、应用与开发,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9年,署名第四。

10. 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综合液压实验室,培养工程实践应用型人才,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署名第四。

11. 树立工程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深化大学物理教学改革,黑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年,署名第五。
研究领域
高等教育发展评价与政策;区域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经济
科研项目
(一)主持的主要项目

1.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研究,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项目编号2017GZYB109)。

2. 广东高水平大学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与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度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016WZ002)。

3.提升区域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能力研究,2015年度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培育项目(项目编号:2015PY03)。

4. 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2014年度国家一般课题(BIA140093)。

5. 区域内高等学校多元办学体制协同发展的政策与实践研究,2014年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014JKZ003)。

6.广州学习型城市建设研究,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一般课题(课题编号14Y08)。

7.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政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决策咨询重大课题。

8. 创新型人才管理与服务研究,2012年广东省软科学计划面上自选课题(项目编号:2012B070300021)。

9. 新生代农民工发展与广州城镇化水平提升和谐互动研究,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一般课题(项目编号:11Y05)。

10.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发展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2009年度国家一般课题(BIA090038)。

11. 广东高校分类体系建立及实行分类管理研究,广东省教育厅2011年教改重点项目。

12. 广东省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结构问题研究,2011年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面上课题(项目编号:11JGXM-MS03)。

(二)主要参与的项目

1.我国教育经费绩效评价与提升研究,2017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2.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方案研究,广东省教育厅2017年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3. 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2014年度一般课题(BIA140099)。

4. 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国家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国家一般课题(BIA130090)。

5. 我国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研究,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38)。

6. 我国普通高校定位实证研究,国家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国家一般课题(项目编号:BIA110067)。
发表论文
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1. 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定位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现代教育论丛,2016(2).

2. 我国不同科类高校科研投入与产出特点研析,科技管理研究,2016(16).

3. 学习型城市标准体系研究,现代教育论丛,2015(6).

4.高校定位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管理者的视角,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

5. 论大学主要职能的演进及对核心职能的坚守,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5).

6. 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内涵与具体内容,教育研究,2013(8).

7. 高等教育质量的哲学慎思,江苏高教,2013(1).

8. 高校类型分类标准的重构与定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

9. 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职责,高教探索,2012(5).

10. 区域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结构问题研究方法论探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

11. 大众化进程中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诉求,教育研究,2010(11).

12. 区域高等教育贡献及其差异的实证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13. 高教强国新挑战: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

14.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评价新概念及其评价,教育研究,2009(5).

15. 分工与合作: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与理性诉求,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16.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典型模式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9(3).

17. 多维视域中的区域高等教育基本特征,教育研究,2008(6).

18. 对走出教学改革误区的几点看法,中国高等教育,2008(15/16).

19.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及其调适,教育发展研究,2008(19).

20. 黑龙江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历程及其特征,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

21. 论大工程背景下应用型人才PE-PT-SI的培养模式,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

22. 高校定位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建立,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

23. 高等教育原则初探——兼与薛天祥教授商榷,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1).

24.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计算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25. 试论教育的双重性,交通高教研究,2004(6).

26.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及其结构与运行机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1).

27. 社会转型与教育变迁,学术交流,2003(10).

28. 用发展的观点看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理工高教研究,2003(1).

29. 部门办学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煤炭高等教育,2003(4).

30. 第三部门视野中的教育产权分析,煤炭高等教育,2003(2).

31. 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教育,辽宁教育研究,2002(8).

32. 教师应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中国高教研究,2001(1).

33. 试论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

34. 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高教研究,2001(4).

35. 营造绿色大学智力生态环境,江苏高教,2001(5).

36. 关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1(8).

37.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探析,煤炭高等教育,2001(6).

38. 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6).

39.搞好等级工培训 培养应用型人才,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8(1).

第二或第三作者发表论文:

1. 把握高校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中国高等教育,2017(6).

2. 研究型大学应以思想、理念、价值观引领社会文明进步,中国高等教育,2015(13/14).

3. 优化科研主体功能 提升基础研究水平,科技管理研究,2015(12).

4. 高校定位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文献视角,煤炭高等教育,2014(5).

5.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绩效评价研究——以HL和HK两所大学为例,教育发展研究,2014(13-14).

6. 基于文本的我国高校发展目标定位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7. 区域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结构评价及测度——以广东省为例,教育发展研究,2012(23).

8. 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以德治校,中国高教研究,2002(6).
出版专著和教材
1. 《普通高等学校定位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一作者。

2. 《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发展问题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独立作者。
教学活动
面向研究生开设《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实践问题专题》、《高等教育经典著作导读》等课程
面向本科生开设《教育政策学》
我的团队
是华南理工大学第五期“兴华人才工程”“教育经济与政策”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有李海滨、喻锋、刘源、焦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