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更新日期:2019年12月13日
姓 名 苏宏元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3年6月 籍贯 江苏太仓市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群众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后学位 哲学博士
技术职称 教授 导师类别 博、硕导
行政职务 院长 Email hysu@scut.edu.cn
工作单位 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单位电话
个人简介
苏宏元,男,江苏太仓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目前主要从事新媒体、影视传播和媒介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先后出版《网络传播学导论》、《广播电视学》和《新闻采访学》等著作和译著《高效的数据表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据新闻学发展前沿研究》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重大横向合作项目,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江苏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主持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大学美育》,所主持教研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审美创造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2017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
工作经历
1983.7-1986.8,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任编辑、记者;            
1986.9-1988.12,西藏广播电视厅新闻中心任记者;
1989.1-1991.3,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部任编辑、记者;
1991.4-2001.9,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任讲师、副教授、系主任助理;                                                    
2000.4-2001.9,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副院长;                                                                                
2007.12-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先后任副教授、教授、传播系主任、国际交流中心主任、院长。
教育经历
1979.9-1983.6,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编辑系(学士);
1997.9-2000.6,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
2001.10-2007.10年,赴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留学,获哲学(传播学)博士学位。
获奖、荣誉称号
2011-2012年度华南理工大学“南光奖奖教金”;
2015年6月8日获广东省第十一届新闻金钟奖;
2016年获华南理工大学“我最喜爱的导师”奖;
2016年入选由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组织编撰的首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全国新闻传播教育界的主要学者”名录;
2017年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8年主持的《大学美育》慕课参与中国教育电视台、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最美慕课评选,获一等奖;
2018年主持的《大学美育》慕课获评教育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新闻传播学)、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编委会委员、广东省本科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第六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
研究领域
学人自述
我于1983年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编辑系毕业,先后任职于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西藏广播电视厅新闻中心、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部。这一段媒体从业经历对我后来的新闻传播学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1991年4月,我调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新闻学专业,开始转向新闻教学和研究工作。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主要着力于新闻和广播电视业务研究,发表了《你知道什么是“新闻敏感”吗?——对新闻敏感的心理学探析》、《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等论文,编写了《新闻采访学》、《广播电视学》等专业教材。根据亲身的职业体验和认识,融合心理学、文学等相关理论,我对新闻敏感形成、发展的心理机制和新闻文体的本质特征、基本类型和相关元素作了较为具体的探究。
2001至10月,我赴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自费留学,攻读传播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视野得以扩展,知识结构得以更新。2007年11月回国,被华南理工大学聘用,并先后担任系主任和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学术兴趣也开始转向。
首先是新媒体和网络传播,尤其在网络传播与新闻学的交叉点上“做文章”。除了出版《网络传播学导论》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同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Web2.0时代网络深度报道的特征分析》、《网络首页“无限”延长性探讨》和《网络传播传播重构新闻生产方式:协作、策展与迭代》等,对网络新闻报道的理念和方式逐步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我认为,网络传播已极大地突破了传统大众传播的线性传播模式,新闻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协作(新闻生产主体多元化)、策展(新闻资源的"整合"和"增值")和迭代(新闻的"无限"更续和延展)。
承续网络新闻报道研究,我的研究触角自然延伸到了数据新闻这一新领域,先后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据新闻学发展前沿研究》(2014年),发表了《从计算到数据新闻:计算机辅助报道的起源、发展、现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0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2期和《广东社会科学年鉴》2014年卷全文转载),翻译出版了《高效的数据表达》一书(2015年12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算是国内较早在数据新闻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的研究者之一吧。
其次,我对影视传播仍未“忘怀”,对媒介文化这一被新闻传播学界相对冷落的领域的研究兴趣与日俱增,发表了《从跨文化传播视角解析好莱坞的“中国风”》、《电视节目分类刍议》、《电视媒体与时尚文化——试析中国电视的时尚化》和《网络文化的内在价值及其呈现》等若干篇什。我相信,传递文化至少不比监测环境和引导舆论低一个层次,对人和社会的影响甚至更为持久而深透。
由于担任行政职务多年,我对学科建设也有所思考,提出了“多维度全方位重构新闻传播学科”等主张,未见直接的回应,但仍“固执己见”。
其它可以一提的是,我曾荣获华南理工大学“我最喜爱的导师”的荣誉称号,我所主持的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大学美育》是华南理工大学重点推出的人文通识课。说到底,教书育人仍是我们这些书生的本分,不应掉以轻心。
30多年一晃过去了,我俨然成了新闻传播学界的一位“年轻老人”。所取得的成绩有限,但或多或少从侧面见证了学界内外的风雨沧桑,感触良多。就此打住,并与学界同仁共勉。
科研项目
1、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大学美育》(2016年/主持)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据新闻学发展前沿研究》(2014年/主持)
3、《大众传媒在我国现代化转型期的社会整合功能研究-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媒体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2012年度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主持)
4、《广东科技宣传体制与策略研究》(2010年广东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主持)
等等
发表论文
部分论文如下:
1.《后亚文化视阈下网络“丧文化”的社会表征及其反思》(《现代传播》2019年5期)
2.《影像中的新中国:电视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建构(1958-2018)》(《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8年2期)
3.《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基于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当代传播》2018年01期)
4.《浅析纪录片《齐鲁家风》的文化诉求与创作特色》(《中国电视》2018年04期)
5.《网络传播重构新闻生产方式:协作、策展与迭代》(《编辑之友》2017年6期)
6.《传播的“偏向”与转型—基于跨文化差异性与相似性的视角》(2017年6 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
     报》)
7.《多维度全方位重构新闻传播学科》(2014年12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8.《从计算到数据新闻:计算机辅助报道的起源、发展、现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0
    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2期全文转载)
9. 《网络文化的内在价值及其呈现》(《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6期)
10.《电视媒体与时尚文化——试析中国电视的时尚化》(《现代传播》2011年第6期)
11.《电视节目分类刍议》(《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3期)
12.《Web2.0时代网络深度报道的特征分析》(《现代传播》2010年第3期)
13.《从跨文化传播视角解析好莱坞的“中国风”》(《电影文学》2009年第1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影视艺术》2009年第9期全文转载)
14.《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出版专著和教材
《数据时代的中国问题-智慧信息大数据系列报告》(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
《高效的数据表达》(译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
《网络传播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新闻采访学》(合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
《广播电视学》(合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
教学活动
先后讲授新闻采访学、广播电视学概论、公共关系学、传播学基础、传播学专题研究、新媒体传播专题研究、媒介文化、大学美育、人生哲学等课程。
目前主要讲授新媒体传播专题研究(硕士)、媒介文化(本科)和大学美育(通识)等课程。
指导学生情况
目前指导硕士研究生(包括留学生)8人、博士生1人、博士后1人。
我的团队
新媒体与视听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