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更新日期:2018年9月3日
姓 名 陈纯波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2年11月 籍贯 广东普宁市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中国共产党党员
最后学历 硕士研究生 最后学位 医学博士
技术职称 主任医师 导师类别 博、硕导
行政职务 主任 Email gghicu@163.com
工作单位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邮政编码 510080
通讯地址 广州市中山二路106号
单位电话 020-83827812-20974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导;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ICU 二科行政主任、心外科 ICU 一区主任;兼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青委会副主委,《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通讯编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青年编委,广东省科技咨询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AJKD、CRIT CARE 等 SCI 期刊审稿专家。从事重症医学工作近 20 年,有多学科学习、工作背景,曾被卫生部公派赴意大利学习,接受了系统的重症抢救技能培训。在重症患者的综合救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和科研经验。研究方向为重症肾脏(急性肾损伤的基础研究;急性肾损伤生物标志物的应用研究)与重症胃肠(急性胃肠损伤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与验证;螺旋形鼻肠管优化置管)。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中心 RCT 研究在内的课题近 20 项,累计科研经费近 700 余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 SCI 论文12篇,其中 JCR 一区 2 篇、二区 7 篇,单篇最高 IF 9.343 分,平均 IF>5分/篇,累计 IF 近70 分,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工作经历
1997年6月至2004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住院医师
2004年7月至2007年11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主治医师
2007年12月至2012年11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副主任医师
2012年12月至今,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主任医师
2013年7月至2013年10月,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卫生署,高级访问学者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危重病监护二区行政主任
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重症医学科行政副主任兼危重病监护二区行政主任
2018年1月至今,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急危重症医学部行政副主任兼危重病监护二科行政主任;兼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心外科重症监护一区主任
2010年6月至今,南方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4年6月至今,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5年12月至今,南方医科大学,教授
2017年6月至今,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7年7月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92年9月至1997年6月,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
2001年9月至2004年6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内科心血管,硕士
2010年9月至2014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
获奖、荣誉称号
2007 年度《损伤控制性鼻肠管置管在危重病人的应用》获广东省人民医院度新项目、新技术奖励三等奖
2007 年度被广东省人民医院评为十大青年岗位能手
2008 年度被广东省人民医院评为抗震救灾一等功
2010 年度被评为第 18 届亚洲田径锦标赛先进工作者
2010 年度“创先争优”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14 年度《高渗盐水减轻脑水肿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4~2016 年度连续 3 年获中共广东省人民医院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 称号
2017 年度获中共广东省人民医院委员会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八届青委会副主委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青委会副主委
研究领域
重症肾脏(急性肾损伤的基础研究;急性肾损伤生物标志物的应用研究)与重症胃肠(急性胃肠损伤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与验证;螺旋形鼻肠管优化置管)
科研项目
1.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803010058,基于多组学特征谱急性胃肠损伤标志物的开发与应用,2018/04-2021/3,100万元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671963,肾内RAS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自噬流障碍致缺血性急性肾损伤的机制研究,2017/01-2020/12,57万元
3.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5A030313537,糖尿病诱发小冠状动脉Orai1通道受损的机制研究,2015/08-2018/08,10万元
4. 广东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14B020212023,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的风险预测,2015/04-2018/03,100万元
发表论文
1. Establishing Decision Trees for Predicting Successful Postpyloric Nasoenteric Tube Placemen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J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 2018;42 (1):132-138. (JCR 二区, IF 4.25)

2. The choice of a postpyloric tube and the patient's position in our procedure: A response. Crit Care. 2018;22 (1): 127. (JCR 二区, IF 6.42)  

3. Urinary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 Predicts Severe AKI and Poor Outcomes after Cardiac Surgery. J Am Soc Nephrol. 2017;28 (11): 3373-82. (JCR 一区, IF 8.65)  

4. Evaluation of clinically available renal biomarkers in critically ill adults: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 Crit Care. 2017;21 (1): 46. (JCR 二区, IF 6.42)  

5. The Incidence,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s of Postoperative Acute Kidney Injury in Neurosurgical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Sci Rep. 2017;7 (1): 4245. (JCR 三区, IF 4.12)  

6. The enhancement of TXA2 receptors-mediated contractile response in intrarenal artery dysfunction in type 2 diabetic mice. Eur J Pharmacol. 2017;805: 93-100. (JCR 三区, IF 3.04)  

7. Blind bedside postpyloric placement of spiral tube as rescue therap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prospective, tricentric, observational study. Crit Care. 2017;21 (1): 248. (JCR 二区, IF 6.42)  

8. Urinary Biomarkers at the Time of AKI Diagnosis as Predictors of Progression of AKI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Cardiorenal Syndrome.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16;11 (9): 1536-44. (JCR 二区, IF 5.83)  

9. IL-1beta induces hypomyelination in the 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through inhibition of oligodendrocyte progenitor cell maturation via FYN/MEK/ERK signaling pathway in septic neonatal rats. Glia. 2016;64 (4): 583-602. (JCR 二区, IF 5.85)  

10. Urinary Angiotensinogen Level Predicts AKI in 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 A Prospective, Two-Stage Study. J Am Soc Nephrol. 2015;26 (8): 2032-41. (JCR 一区, IF 8.65)  

11. Metoclopramide or domperidone improves post-pyloric placement of spiral nasojejunal tube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open-label,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Crit Care. 2015;19: 61. (JCR 二区, IF 6.42)
教学活动
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本科生理论授课及带教工作;参加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硕博士培养带教工作。
指导学生情况
共指导研究生 19 名,其中博士研究生 2 名,硕士研究生 17 名,毕业 7 名。
我的团队
团队依托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重症医学科,建立了一支以中青年硕博士研究生为骨干,科研方向明确,分工清晰,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临床与科研团队。
⒈ 团队有清晰的科研主攻方向,以重症肾脏和重症营养为主线,通过系列临床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在侯凡凡院士的指导下初步建成了国内最大的 AKI 生物样本库与临床数据库,利用组学技术发现并验证 AKI 的新生物标志物:尿 AGT、尿 MMP-7,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 CFDA 批准临床使用的 AKI 标志物如血 Cys C、尿 NAG 酶及尿 ACR,则通过大规模临床研究提出其在重症 AKI 合理应用的解决方案。通过系统临床研究,提出螺旋型鼻肠管优化置管方案,使重症患者床边徒手幽门后置管流程有了循证依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⒉ 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团队朝气蓬勃,科研产出硕果累累。目前核心科研团队成员  5  人,有三名项目 PI,已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 19 名,博士研究生 2 名,今年拟招收博士后 2 人。在申报人带领下,团队中 8 人已发表 JCR 二区论文,大部分硕士能以 IF 4~5 分的 SCI 论文毕业。
⒊ 善于组建多学科工作平台,科研前景光明。申报人已与华大基因李俊桦与肖亮研究员团队、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林凛章与凌飞教授团队组建研究联盟,多学科工作平台已经搭建,未来科研产出有平台保障。研究联盟已于今年首次合作申请广州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在 370 余项申报书中评分排名第六,多学科工作平台有经费保证,预计每年能发表 IF 5 分的 SCI 论文 3 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