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4年9月7日
|
姓 名
|
林正豪
|
性 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89年2月
|
籍贯
|
汕头
|
民 族
|
汉族
|
政治面貌
|
中国共产党党员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最后学位
|
工学博士
|
技术职称
|
副教授
|
导师类别
|
硕导
|
行政职务
|
|
Email
|
linzhenghao@scut.edu.cn
|
工作单位
|
建筑学院
|
邮政编码
|
510641
|
通讯地址
|
6号楼201室
|
单位电话
|
18810915401
|
|
个人简介
长期致力于可持续建筑设计、技术及其理论研究,重点聚焦于近零能耗建筑、轻质装配式建筑、既有建筑低碳改造与高性能围护结构的设计研究。成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州市科技局基础与应用基础项目、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面上项目等课题,另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重要科研项目5项。累计发表SCI、EI与核心期刊论文等逾30篇,其中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论文12篇。累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8项、软件著作权1项。累计获得海内外知名建筑设计奖项7项。
工作经历
2023年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2020-2023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副研究员;
2019-2020年,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教育经历
2013-2019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建筑学专业);
2008-2013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
获奖、荣誉称号
1) Daylight Collective,2024国际建协威卢克斯日光建筑设计竞赛(International Velux Awards)亚洲与大洋洲赛区冠军奖;
2) 广纸煤仓工业遗产可持续改造,2021年主动式建筑国际设计竞赛(Active House Awards)职业组二等奖;
3) 北京CIFI零碳示范建筑,美国建筑大师奖(American Master Prize)“绿色建筑”类别荣誉提名奖(Honorable mention);
4) 贵安新区清控人居科技示范楼,美国建筑奖(American Architecture Prize)“绿色建筑”与“机构建筑”双类别大奖(Winner);
5) 市域南枫线泥城主变电站改造, “集成创新·都市营造”2024上海基础设施设计竞赛入围奖(前五);
6) E-concave生态凹宅,首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亚军;
7) 亚洲建筑新人赛海外地区最高奖,青龙奖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担任中国绿建委绿色建筑理论与实践学组成员、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以及《Therm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Energy and Built Environment》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研究领域
可持续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近零能耗建筑;轻型装配式建筑;既有建筑低碳改造;气候适应性表皮;人工智能辅助设计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51908358,“能量-建构”矛盾导向下的近零能耗轻质装配式建筑围护系统整合设计策略研究,2020/01-2022/12,在研,主持;
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2414050003966,面向表层能量调控的湿热地区既有公共建筑围护低碳改造研究—以光伏百叶表皮为例,2024/01-2026/12,在研,主持;
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2020M672632,“能量-建构”整合导向的寒冷地区近零能耗轻质装配式建筑围护设计策略研究,2020/07-2022/12,已结题,主持;
4)广州市科技局基础与应用基础项目,编号:202102020985,湿热地区近零能耗轻质装配式建筑热稳定设计研究-以广州市为例,2021/04-2023/03,已结题,主持;
5)华南理工大学“双一流”人才建设科研启动项目,编号:D6241010), 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建筑轻质装配式低碳改造设计策略及其关键技术研究,2023/08-2028/07,在研,主持
6)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面上项目,编号:BY2019-M17,近零能耗导向的未来轻质装配式建筑应变表皮设计,2018/12-2020/09,已结题,主持;
7)中央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自然科学类项目,编号:D2200840,夏热冬暖地区近零能耗轻质装配式建筑围护热阻漏设计研究,2020/01-2021/12,已结题,主持;
8)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重大科技项目(20233041), 湿热地区典型公共建筑低成本节能降碳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2023/07-2026/06,在研,校内主持;
另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重要科研项目5项。
发表论文
代表著作:
1)Lin Z, Song Y, Chu Y.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summer and winter thermal performance of an opaque ventilated facade in cold zone of China[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22: 109108. (SCI, Q1 TOP)
2)Lin Z, Song Y, Chu Y. Summer performance of a naturally ventilated double-skin facade with adjustable glazed louvers for building energy retrofitting[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22: 112163. (SCI, Q1 TOP)
3)Zhang W, Sun Y, Lin Z. Coupled evaluation of the optical-thermal-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customized 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 components[J]. Renewable Energy, 2024, 223: 119994. (SCI, Q1 TOP)
4)Lin Z, Song Y, Han D. Improvement of Airtightness for Lightweight Prefabricated Building Envelope through Optimized Design of Panel Joints, IOP Conference Seri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9, 556 012063. (EI)
5)Lin Z, Xiao Y, Cao Z, Zhang H, Qian S. E-CONCAVE: Passive Design of Solar Detached House,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4, 21(4): 10-17. (EI)
6)Lin Z, Song Y. Design Research on Climate-Responsive Building Skins from Prototype and Case Study Perspectives[M]// Advanced Materials in Smart Building Skins for Sustainability: From Nano to Macroscale.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22: 257-275. (Springer专著)
7)林正豪, 褚英男, 庄霖, 宋晔皓. 小模块·半预制·高性能——瑞士既有住宅的装配式节能改造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2, 37(06):7-15.
8)林正豪, 詹峤圣. 近零能耗导向的轻质装配式建筑热桥优化设计——以K型活动板房为例[J]. 南方建筑, 2022(04):17-24.
9)林正豪, 宋晔皓, 韩冬辰. 轻质装配式建筑的气候适应表皮原型研究——以温和与寒冷地区实验平台为例[J]. 南方建筑, 2019(01):70-75.
10)林正豪, 宋晔皓. 近零能耗轻质装配式建筑的板缝气密性优化设计研究[J]. 建筑节能(中英文), 2022, 50(06):52-58+78
11)林正豪, 宋晔皓. 面向表层能量调控的轻质装配式建筑双层表皮原型设计研究——以寒冷地区对比实验平台为例[J]. 建筑节能(中英文), 2021, 49(01):10-20.
12)林正豪. 建筑思想的传承与转译——以弗兰克·盖里、艾瑞克·莫斯与黄声远的建筑思想与方法为例[J]. 建筑师, 2016(04):27-33.
科研创新
1) 一种可适应夏热与冬冷气候的可变建筑表皮系统(202210024735.2), 2023, 国家发明专利;
2) 一种模块化预制装配的通风遮阳表皮装置及其实现方法(CN105013648B), 2019, 国家发明专利;
3) 一种集成屋顶装置(CN106013628B), 2018, 国家发明专利;
4) 可实现农宅建筑室内空间灵活转换的装置(CN106193650B), 2019, 国家发明专利;
5) 一种建筑外界面的通风、保温缓冲间层结构(ZL201620627477), 2017, 国家实用新型;
6) 一种适用于间歇式采暖模式的余热回收装置(ZL201620628100), 2017, 国家实用新型;
7) 建筑光伏组件综合性能计算软件(2023SR0480030), 2023, 软件著作权;
8) 一种建筑护结构的综合性能检测系统及方法(202311438932.X), 2024, 国家发明专利
教学活动
主讲本科建筑设计课程《建筑设计基础》与《建筑设计》,参讲本科生选修课《可持续设计导论》;指导硕士研究生,参讲研究生课程《可持续城市与绿色建筑》;指导本科毕业设计。
指导学生情况
1)硕士研究生导师;
2)指导学生获奖:
2024年国际建协威卢克斯建筑日光设计竞赛(IVA)“亚洲与大洋洲”赛区冠军;
2022年雄安新区电力能源设施融入式景观设计竞赛创新奖(一等奖);
2021年国际主动式建筑设计竞赛(AHA)二等奖;
2021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综合奖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