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3年9月20日
个人简介
王荣辉,汉族,湖南常德人,1959年10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至1984年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机械电子专业学习;1989年6月硕士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桥梁与隧道专业;1997年6月博士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桥梁与隧道专业。1989年6月至1992年12月在石家庄铁道学院任教;1992年12月至1998年10月在长沙铁道学院任教;1998年10月至2001年4月在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1调入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桥梁教研室。
长期从事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新型桥梁结构与高架轻轨结构理论与应用及既有桥梁结构病害诊治的研究。主持业绩贡献:(1)早期从亊国家“八五”攻关高速铁路桥隧与轨道设计参数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创造性地建立了高速列车经过桥梁时构架振动人工蛇行波V-σ的关系,解决了列车-桥梁振动关键技术问题,被成功地应用到我国高铁桥梁设计计算分析中,此成果已被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于199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创造性地提出了索杆结构系统內力求解与识别理论方法,解决了复杂边界条件索力测试间题,且成功地应用到黄埔特大悬索桥、丫髻沙特大拱桥、矮寨特大悬索桥、安微铜陵公铁二用特大斜拉桥、三山西特大拱桥及港珠澳通航孔三塔特大斜拉桥等特大型桥梁的索力测试及评估,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首次提出了板桁组合钢梁考虑畸变、翘曲和局部与整体相关屈曲的单位宽横向条带板梁单元法;系统完整地提出了薄璧正、斜交箱梁,曲线箱梁及正、斜交T型梁空间的板梁单元法。上述计算理论已被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导师何广汉(国务院博导)教授在《桥梁建设》2000年第3期发文给予高度评价,也得到中国工程院方秦汉院士的高度评价(见专著序言)。(4)在国内首次开展大跨钢箱梁桥面板的局部参数振动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在国际权威杂志《Nonlinear Dynamics》(影响因子3.009,另外有一部分成果在《中囯科学》上发表,这都是土木方面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5)在工程实践方面:完成了东莞东江双层三桁刚性悬索加劲钢桁特大公路桥(国內首座三桁悬索加劲双层公路桥)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了湖南吉首矮寨三个世界第一的特大钢桁悬索公路桥(主跨1176米)、安微铜陵公铁二用特大斜拉桥(主跨630米,同类桥型跨度世界第一)、四州泸州黄舣长江国内最大高低塔特大混合梁斜拉桥(主跨520米)等近20座特大复杂桥梁的施工监控及相关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评价和一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完成了佛山南海三山西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为当时较著名的系杆拱桥)加固关键技术研究及佛山澜石大桥(广东省最大刚架拱桥)加固设计与特种工程施工等近20座旧桥的评定与加固设计,并于2011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了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Nonlinear Dynamics》(SCI影响因子二区)、中国科学G辑(英文版)、《Bridge Engineering》、《力学学报》及《土木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被三大索引收录50多篇,获省级一等奖1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目前正主持世界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主桥施工监控技术服务工作,现已攻克多塔多工法混合施工的大跨斜拉桥施工监控技术难题,并获得业主好评(见中港澳三地政府组建的业主贺信)。
工作经历
2001年4月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
1998年10月~2001年4月,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后
1993年2月~1998年3月,长沙铁道学院,桥梁教研室
1989年6月~1992年12月,石家庄铁道学院
教育经历
1994年9月~1997年6月,长沙铁道学院(现为中南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博士
1986年9月~1989年6月,兰州铁道学院(现为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桥梁与隧道专业),硕士
1981年9月~1985年6月,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为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专业,学士
获奖、荣誉称号
(1)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列车—桥梁时变系统横向振动理论与应用
证书编号:12-3-007-04 排名第四 1999年12月
(2)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既有梁桥与拱桥病害诊治技术研究
证书编号:2011-161 排名第一 2012年2月
(3)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高速铁路钢桁梁桥车振随机分析”
证书编号:1036-076 排名第一 1998年12月
(4)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东莞双层三桁悬索加劲钢梁桥关键技术研究
粤府证:[2013]1375 排名第一 2013年2月
(5)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列车—桥梁时变系统横向振动理论与应用
证书编号:98155-4 排名第四 1998年12月
(6)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钢箱梁正交异性板结构分析方法与关键制造技术的工程应用 证书编号:CE-A-2020009-R11
(7)广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钢-混组合桥梁先进建造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排名第四 2022年2月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Nonlinear Dynamics、Bridge Engineering、《土木工程学报》、《中国公路学报》、《工程力学》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审稿专家
研究领域
新型桥梁结构与高架轻轨结构理论与应用;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大跨度桥梁施工监控;既有桥梁病害诊治
科研项目
1、主持或参与纵向科研项目:
国家级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向受力状态下混凝土干接缝键齿剪切破坏机理及疲劳性能研究》(2019~2022)(主要参与)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跨度桥梁钢箱梁加劲板的动力行为研究》(2014~2017)(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跨桥梁索杆结构系统参数与内力识别及分析》(2010~2012)(主持)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轨道交通新型轮轨接触机理与设计参数的研究》(2004~2006)(主持)
(5)世界银行贷款技术援助资助科研项目《钢筋混凝土结合梁传载途径与疲劳特性分析计算与试验研究》(2002~2003)(主持)
(6)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提速状态下既有线简支钢梁桥车振分析及其检定标准合理值研究》(1995~1997)(主持)
(7)国家“八五”攻关项目《高速铁路桥梁动力性能--之子题“高速铁路桥梁横向刚度和横向摇摆力研究”》(1991~1995)(主持)
省部级项目:
(1)科研基地项目《双向受力混凝土干接缝键齿裂缝扩展规律和剪切破坏机理研究》(2016~2017)(主持)
(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套橡胶轮轻轨列车与轨道系统振动及其设计参数的研究》(2003~2004)(主持)
(3)广东省交通厅科技计划项目《大跨度桥梁索杆结构系统参数与内力识别及分析》(2009~2011)(主持)
(4)广东省科技厅计划项目《城际轨道交通新型轮轨接触机理与设计参数的研究》(2003~2005)(主持)
(5)广东省公路局科技项目《三山西大桥加固关键技术研究》(2010~2012)(主持)
2、承担重点工程项目:
(1) 港珠澳江海三塔钢箱梁特大斜拉桥(世界超级工程,多塔非对称混合工法施工,创造了国内大跨多塔钢箱梁斜拉桥以高质量及快速施工斜拉桥的奇迹)施工监控(项目负责人)
(2) 珠海洪鹤叠合梁斜拉桥(世界最大跨径串联式叠合梁斜拉桥,主跨500米)施工监控(项目负责人)
(3) 南沙洪奇沥水道特大桥铁路(138+360+360+138)m下承式钢桁梁柔性拱桥施工监控(项目负责人)
(4) 东莞东江南支流“地锚转自锚”自锚式特大悬索桥港湾大桥(主跨320m,目前国内最大跨径“地锚转自锚”悬索桥)施工监控(项目负责人)
(5) 深中通道伶仃洋悬索桥(主跨1666米)施工监控(与西南交大联合体)
(6) 南中高速洪奇门特大斜拉桥(主跨520米)施工监控(项目负责人)
(7) 中山东环双层公路超宽钢桁斜拉桥香山大桥(主跨880米)施工监控(项目负责人)
(8) 佛山高低塔斜拉桥顺德大桥(目前国内最大的高低塔斜拉桥,主跨626米)施工监控(项目负责人)
(9) 贵州省红水河叠合梁特大斜拉桥(一边边跨现浇和另一边顶推混合工法施工, 主跨508米)施工监控(项目负责人)
(10) 安徽铜陵长江公铁二用斜拉桥(主跨630米,当时为国内同类最大跨度的斜拉桥)施工监控(项目负责人)
发表论文
代表性论文(*为通讯作者):
[1] WANG Ronghui, ZHANG Zhuojie, DONG Chunguang, et al. Fast algorith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onstruction monitoring of parallel strand cables [J]. 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 2014, 18(5):699-709. (EI, SCI收录)
[2] WANG Ronghui, GAN Quan, HUANG Yonghui. Estimation of tension in cables with intermediate elastic supports using finite-element method [J]. 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 2011, 16(5):675-678. (EI, SCI收录)
[3] WANG Ronghui, HUANG Yonghui, LI Qiusheng. Model test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f a special joint for a truss bridge [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09, 65(6):1261-1268. (EI, SCI收录)
[4] WANG Ronghui, LUO Qizhi,WU Jiurong. Spatial elastic displacement model for curved box girders with corner stiffeners [J]. Computers &; Structures, 2005, 83(12-13):1021-1029. (EI, SCI收录)
[5] WANG Ronghui, LI Qiusheng, LUO Qizhi. A spatial displacement model for skewed multi-rib T-beams [J]. Structure &; Buildings, 2003, 156(3):227-233. (EI, SCI收录
[6] WANG Ronghui, LI Qiusheng, LUO Qizhi. Nonlinear analysis of plate-truss composite steel girders [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3, 25(11):1377-1385. (EI, SCI收录)
[7] Ji Jianyi; ;WANG Ronghui;Ma Niujing, et al. ;Study of flexural wave propagation through a cable stayed beam subjected to a moving load[J].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22;25(5):1057-1071. (EI, SCI收录)
[8] JI Jianyi, WANG Ronghui, MA Niujing, et al. Transient Response Analysis of Cable–beam Structural System Under Moving Load [J]. Advanced Engineering Sciences, 2022, 54(3):192-200. (EI, SCI收录)
[9] MA Niujing, WANG Ronghui. Effects of Impact Loads on Local Dynamic Behavior of Orthotropic Steel Bridge Decks[J]. Int J Steel Struct .2021;21,:132–141. (EI, SCI收录)
[10] Huang, Kunhong;Xie, Jianhe; ;WANG Ronghui, et al. ;Effects of the combined usage of nanomaterials and steel fibres on the workability,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microstructure of 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J]. Nanotechnology Reviews.2021;10(1):304-317. (EI, SCI收录)
[11] Ma Niujing; ;WANG Ronghui. ;Nonlinear Dynamic Response of Elastically Supported Stiffened Plates with Initial Stresses and Geometric Imperfections Under Impact Loa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Dynamics.2020;20(4). (EI, SCI收录)
[12] CHEN Wei, WANG Ronghui, ZHOU Haoen, et al. Research on Natural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upling Hangers Considering Bending Stiffnes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8(7):143-154. (EI, SCI收录)
[13] ZENG Pan, WANG Ronghui, SUN Zhuo, et al. Deflection analysis of long-span girder bridges under vehicle bridge interaction using cellular automaton based traffic microsimulation[J]. Math Biosci Eng.2019;16(5):5652-5671. (EI, SCI收录)
[14] MU Chen, ;WANG Ronghui, MA Niujing and ZHANG Zhuojie. The Analysis of Stress Waves at a Junction of Beam and String[J]. 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 2018 (2018):1-10. (EI, SCI收录)
[15] MA Niujing, WANG Ronghui, HAN Qiang. Primary parametric resonance-primary resonance response of stiffened plates with moving boundary conditions [J]. Nonlinear Dynamics, 2015, 79(3):2207-2223. (EI, SCI收录)
[16] HUANG Yonghui, FU Jiyang, WANG Ronghui, et al. Unified practical formulas for vibration-based method of cable tension estimation [J].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5, 18(3):405-422. (EI, SCI收录)
[17] MA Niujing, ;WANG Ronghui*, HAN Qiang, LU Yigang. Geometrically nonlinear dynamic response of stiffened plates with moving boundary conditions [J]. 中国科学G辑(英文版), 2014, 57(8):1536-1546. (EI, SCI收录)
[18] HUANG Yonghui, FU Jiyang, WANG Ronghui,et al. Practical formula to calculate tension of vertical cable with hinged-fixed conditions based on vibration method [J]. Journal of Vibroengineering, 2014, 16(2):997-1009. (EI, SCI收录)
[19] HUANG Yonghui, WANG Ronghui*, ZHANG Shibo.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welding residual stresses of integral joint using full-scale joint model of a steel truss bridge [J].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3, 16(10):1719-1727. (EI, SCI收录)
[20] MA Niujing, ;WANG Ronghui*, LI Pingjie. Nonlinear dynamic response of a stiffened plate with four edges clamped under primary resonance excitation [J]. Nonlinear Dynamics, 2012, 70(1):628-649. (EI, SCI收录)
[21] MA Niujing, WANG Ronghui*, XIN Hao. A new approach for the free vibration of steel bridge deck with stiffeners [J].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2, 15(7):1167-1179. (EI, SCI收录)
[22] CAI Lurong, ZENG Qingdun, WANG Ronghui. Tensile fracture mechanism of claviform hybrid composite rebar [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2012, 27(3):501-506. (EI, SCI收录)
[23] HUANG Yonghui, WANG Ronghui*, ZOU Jinhu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HSFG connections in steel bridge [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0, 66(6) :803-815. (EI, SCI收录)
[24] 王荣辉,蔡禄荣,黄永辉,等. 双层公路特大桥的模态参数识别及成桥模型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39(6):113-119. (EI收录)
[25] 王荣辉,甘泉,龚玲玲,等.一种考虑弹性多支承拉索索力求解的有限单元法[J].振动工程学报, 2010, 23(5):567-571. (EI收录)
[26] 王荣辉,周建春.考虑隅角点承托刚性影响薄壁曲线箱梁的空间计算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 2002, 35(6):66-72. (EI收录)
[27] 王荣辉,张俊平,邱波.薄壁斜交箱梁的斜形板梁有限单元法[J].中国公路学报, 2000, 13(3):41-44. (EI收录)
[28] 王荣辉,曾庆元,王海龙.板桁组合钢梁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 2000, 33(2):56-62. (EI收录)
[29] 王荣辉,程纬,王海龙,等.板桁组合结构计算模式与动力特性研究[J].铁道学报, 2000, 22(2):72-76. (EI收录)
[30] 王荣辉,刘光栋,邱波.薄壁曲线箱梁空间计算的曲板板梁单元法[J].中国公路学报, 2000, 13(1):73-76. (EI收录)
[31] 王荣辉,王海龙,程纬,等.一种基于纵横向有限条带的矩形薄板弯曲单元[J].工程力学, 2000, 17(1):114-119. (EI收录)
[32] 王荣辉,徐林荣,曾庆元.板桁组合结构空间计算的板桁梁段有限元法[J].工程力学, 1999, 16(4):65-72. (EI收录)
[33] 王荣辉,曾庆元.板桁结构考虑局部屈曲空间计算的横向条带板段单元法[J].计算力学学报, 1999, 16(3):355-360.
[34] 王荣辉,郭向荣,曾庆元.高速列车-钢桁梁桥系统横向振动随机分析[J].铁道学报, 1996, 18(1):90-95. (EI收录)
[35] 马牛静,王荣辉,韩强.具有初始几何缺陷加劲板的动态屈曲[J].振动与冲击, 2015, 34(1):177-182. (EI收录)
[36] 黄永辉,王荣辉,傅继阳,等.平板焊接接头纵向残余应力修正估算公式[J].工程力学,2014, 31(6):218-225. (EI收录)
[37] 张卓杰,王荣辉.求解平行钢绞线斜拉索初张力的数值算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2(2):88-95. (EI收录)
[38] 马牛静,王荣辉,李平杰.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施工过程中的收缩徐变效应[J].铁道学报, 2013, 35(4):90-95. (EI收录)
[39] 蔡禄荣,王荣辉,王钰.大跨度柏式钢桁梁桥厂制预拱度设置研究[J].铁道学报, 2013, 35(4):96-101. (EI收录)
[40] 马牛静,王荣辉,韩强,等.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局部振动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 2012, 25(6):88-93. (EI收录)
[41] 马牛静,王荣辉,韩强,等.四边简支加劲板的几何非线性自由振动及内共振[J].振动与冲击, 2012, 31(24):59-64. (EI收录)
[42] 李平杰,王荣辉,马牛静.带中间弹性支承拉索的横向振动频率解析算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2):7-13. (EI收录)
[43] 黄永辉,王荣辉,饶瑞.考虑整体节点刚域影响的钢桁梁桥空间受力计算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 2012, 33(5):8-14. (EI收录)
[44] 黄永辉,王荣辉,刘长海;等.高强螺栓拼接接头传力特性的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研究[J].铁道学报,2011, 33(11):93-98. (EI收录)
[45] 黄永辉,王荣辉,甘泉.钢桁梁桥整体节点焊接残余应力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 2011, 24(1):83-88. (EI收录)
[46] 马牛静,王荣辉.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局部振动计算的组合板梁单元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9(9):34-40. (EI收录)
[47] 马牛静,王荣辉.四边固定加劲板的非线性自由振动[J].力学学报, 2011, 43(5):922-930. (EI收录)
[48]甘泉,王荣辉,饶瑞.基于振动理论的索力求解的一个实用计算公式[J].力学学报,2010, 42(5):983-988. (EI收录)
[49] 谭明鹤,王荣辉,黄永辉,等.刚性悬索加劲钢桁梁桥特殊节点模型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 2008, 21(11):47-52. (EI收录)
出版专著和教材
(1)《杆板壳结构的计算理论及应用》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 1999年12月出版 独著
(2)《折板结构的计算理论及其应用》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 第二作者
(3)《有限单元法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参编
科研创新
(1)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钢与混凝土板叠合梁的叠合面计算方法,专利号: ZL 202111089347.4
(2)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计算方法,专利号: ZL 202111093585.2
(3)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高低塔斜拉桥合拢中心线偏差调整的装置及方法,专利号: ZL 202011097219.X
(4)国家发明专利:一种考虑正交异性板残余应力效应的组合板梁单元分析法,专利号: ZL 202011176107.3
(5)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可用于欠定情况的高频底座天平动力校准方法及系统,专利号: ZL 202011462749.X
(6)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钢混组合梁桥面铺装结构及施工方法,专利号: ZL 201910393446.8
(7)国家发明专利:悬索桥吊索索力测定方法,专利号: ZL 201510419551.6
(8)国家发明专利:一种预制节段式混凝土桥梁接缝结构及其对接方法,专利号: ZL 201410072209.9
(9)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专利号: ZL 201410071931.0
(10)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带减震器短吊杆的内力测定方法,专利号: ZL 2012.10280412.6
(11)国家发明专利:索杆截面几何刚度的精细识别方法,专利号:ZL 201210280411.1
(12)国家发明专利:一种中长索的变边界索力识别方法,专利号:ZL 201010208007.1
(1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配合传感器使用的索力测定装置,专利号: ZL 202120522417.X
(1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钢混叠合梁斜拉桥合龙快速微调装置,专利号: ZL 202022557172.2
(15)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钢混组合梁桥面铺装结构,专利号: ZL201920675674.X
(1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预制节段式混凝土桥梁接缝结构,专利号: ZL 201420090371.9
(17)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大跨度悬索桥吊索减振机构,专利号:ZL 201420090514.6
(1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钢丝斜拉索防护装置,专利号:ZL 201420090555.5
(19)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结构,专利号:ZL 201420090475.X
教学活动
主讲本科生课程“桥梁工程”
主讲研究生课程“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指导学生情况
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名,博士研究生20余名,工程硕士30余名。
我的团队
团队长期从事桥梁结构理论与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数十项,主要科研工作有:
(1)创造性地建立了高速列车经过桥梁时构架振动人工蛇行波V-σ的关系,解决了高铁列车与桥梁振动关键技术问题,此成果已为后续高铁桥梁动力设计分析所采用。
(2)创造性地提出了大跨度桥梁索杆结构系统內力求解与识别理论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多支承等复杂边界条件索力测试间题,并被成功地应用在大跨斜拉桥和悬索桥施工监控高精度测试索力实际工程中。(3)首次提出了板桁组合钢梁考虑畸变、翘曲和局部与整体相关屈曲的单位宽横向条带板梁单元法;系统完整地提出了薄璧正、斜交箱梁,曲线箱梁及正、斜交T型梁空间的板梁单元法。
(4)开展了钢桁梁架设拼装施工工艺误差传递理论方面的研究,成功地解决了大跨度钢桁梁高精度合拢的部分关键技术问题,此成果已被应用到夏深高速铁路榕江特大钢桁拱桥及贵广高铁思贤窖特大钢桁斜拉桥现场架设施工控制过程中。
(5)在国内首次开展大跨钢箱梁桥面板的局部参数振动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相继发表于《Nonlinear Dynamics 》及《中国科学》等国际权威杂志。
此外,在工程实践方面,团队完成了东莞东江双层三桁刚性悬索加劲钢桁特大公路桥(国内首座三桁悬索加劲双层公路桥)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完成了湖南吉首矮寨三个世界第一的特大钢桁悬索公路桥、安徽铜陵公铁两用特大斜拉桥(同类桥型跨度世界第一)、四州泸州黄舣长江国内最大高低塔特大混合梁斜拉桥及夏深高速铁路榕江钢桁拱特大桥(跨度为同类桥亚洲第一),以及世界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等近20座特大复杂桥梁的施工监控及相关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评价和一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团队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参与“列车桥梁时变系统横向振动理论与应用”项目于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的“既有梁桥与拱桥病害诊治技术研究”和“东江大桥刚性悬索加劲钢桁梁结构关键力学特性研究”项目分别于2011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2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