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8年9月15日
|
姓 名
|
殷素红
|
性 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71年2月
|
籍贯
|
岳阳市湘阴县
|
民 族
|
汉族
|
政治面貌
|
中国共产党党员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最后学位
|
工学博士
|
技术职称
|
教授
|
导师类别
|
博、硕导
|
行政职务
|
副院长
|
Email
|
imshyin@scut.edu.cn
|
工作单位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邮政编码
|
510641
|
通讯地址
|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麟鸿楼
|
单位电话
|
020-22236037
|
|
个人简介
殷素红,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现为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理事、中国化学激发胶凝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建材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兼无机非金属材料分会秘书长、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材料类专业认证专家、广东省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殷素红教授长期以来围绕绿色、低碳、材料制备新理论、新技术,主要从事水泥混凝土材料及耐久性、碱激发胶凝材料、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完成及在研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广东省应用型专项及多项重点工程与企业科技研发项目在内的70余项科研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1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重要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三大索引收录40余篇;主编专著1部, 参编专著1部。
工作经历
1996.03-1999.02,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
1999.03-2005.11,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2005.12-2015.08,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2015.09-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008.05-2012.12,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系副主任
2013.01-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副院长
教育经历
1993 华南理工大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 学士
1996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学 硕士
2004 华南理工大学 材料学 博士
获奖、荣誉称号
2016年获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2016年获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0年获学校首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全校总排名第5),
2011年获学校标杆工程“十佳班主任”称号,
2013年获学校“金发科技奖教金”,
2017年获学院“基础奖教金”,
2017年获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
2017年获第八届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排名第2,
2018年获学院“最喜爱的任课老师”奖,
2018年获学校“南光卓越教学奖(本科)”(全校5人)。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理事、中国化学激发胶凝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建材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兼无机非金属材料分会秘书长、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材料类专业认证专家、广东省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研究领域
围绕绿色、低碳、材料制备新理论、新技术,主要从事水泥混凝土材料及耐久性、碱激发胶凝材料、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科研项目
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广东省应用型专项在内的70余项科研项目,在研课题10余项。
部分在研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荷国际合作项目“废弃物碱激发材料的凝胶结构形成与调控机制及其制备高附加值建筑材料的研究”;
(2)广东省应用型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工业镍铁渣制备镍铁微粉资源化及产业化示范工程”;
(3)广东省水利研究院科研项目“输水工程中以淡水壳菜为主的污损体系对混凝土的生物侵蚀及其防护”等。
发表论文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重要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三大索引收录40余篇。代表性论文:
出版专著和教材
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1部。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广东省高中生《通用技术 选修2 》教材1册、科普书籍1部。
《中国混凝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13-08 主编
《广东新材料产业及促进政策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4-09 参编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混凝土工程与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01 参编
高新技术科普丛书《巧夺天工造奇材——新材料技术与应用》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1-08 参编
广东省高中生《通用技术 选修2 新技术体验与研究》教材分册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8 参编
科研创新
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1件
教学活动
承担课程: 本科生专业主干课程《水泥与混凝土工艺原理》、《水泥与混凝土综合实验》、选修课程《表面与胶体化学》,通识课程《材料与社会》,研究生课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耐久性》
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学生评教多次名列学院前10%(曾在学院排名第1),多次获得学校教学优秀奖,2010年获学校首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全校总排名第5),2013年获学校“金发科技奖教金”,2017年获学院“基础奖教金”,2018年获学院“最喜爱的任课老师”奖,2018年获学校“南光卓越教学奖(本科)”(全校5人)。
教学研究: 主持了包括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广东省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在内的10余项教研项目,获第八届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二等奖1项,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广东省高中生《通用技术 选修2 》教材1册、科普书籍1部。
指导学生情况
已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22人,其中4人获得学位论文成绩优秀,1人赴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1人赴荷兰TU Delflt联合培养;已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1人。
在读硕士研究生7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