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1年9月15日
|
姓 名
|
田银生
|
性 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4年10月
|
籍贯
|
河南济源市
|
民 族
|
汉族
|
政治面貌
|
群众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毕业
|
最后学位
|
工学博士
|
技术职称
|
教授
|
导师类别
|
博、硕导
|
行政职务
|
|
Email
|
arystian@scut.edu.cn
|
工作单位
|
建筑学院
|
邮政编码
|
510640
|
通讯地址
|
五山路
|
单位电话
|
020-87111321
|
|
个人简介
田银生,男,1964年10月生,河南省济源市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领域为城乡规划与设计。
工作经历
2000,6——今 任教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期间2004年3月晋升为教授,同年12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曾任建筑系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主任
2005,8——2006,9 英国伯明翰大学城市形态研究中心,Research Fellow
1998,4——2000,3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吴良镛教授、周维权教授、左川教授。期间1998年10月晋升为副教授
1989,7——1998,3 任教于郑州工业大学建筑系。期间1992年9月晋升为讲师
教育经历
1993,9——1997,9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专业: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方向:中国城市建设史。指导教师:董鉴泓教授
1986,9——1989,7 郑州工业大学建筑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方向:城市设计。指导教师:张国梁教授
1982,9——1986,7 郑州工业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住建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
英国伯明翰大学城市形态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国际学术期刊 Urban Morphology 编委
研究领域
城乡规划与设计
城市形态学
城市发展历史与理论
城市保护与更新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51678241):管理单元与历史城镇的有机更新(2017—2021,主持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50878086):城市形态研究及其在城市历史保护规划中的应用(2009年——2011年,主持人)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50378038):中国传统城市的人居环境思想和建设实践(2004年——2006年,主持人)
4.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8151064101000052):岭南城市形态研究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2009年——2010年,主持人)
5. 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创新团队项目(编号:07JDTDXM84002):广州的城市形态与历史文化内涵研究(2008年——2010年,主持人)
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传统城市的“人居环境”思想与建设实践 (1998年——2000年, 主持人)
7.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项目(编号2107KB08):单元的解析与管理:珠三角乡村保护和发展的方法论研究(2017——2020,主持人)
8. 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项目(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UK):城市形态理论的跨文化应用研究(Urban Morphology: A Cross-cultural Application of Theory)(2004年——2006年,本项目为国际合作,主持人为英国伯明翰大学Jeremy Whitehand 教授,本人为中方合作者)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9838280):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典型案例研究(1998年——2001年,主持人为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本人为参加者)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01017):城市游憩系统空间结构发展研究(2003——2005,主持人为中山大学陶伟教授,本人为主要参加者)
发表论文
1. 城市形态的管理单元:意义、构建和应用,城市规划,2021(7)
2. 新竹筒屋与广州传统城市形态的治理,南方建筑,2020(5)
3. 城市形态研究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第一作者,合作者谷凯、陶伟),城市规划.2010(4)
4. 城市的文化发展力.城市规划,2007(10)
5. 中国传统城市的地域分区初探(第一作者,合作者宋海瑜).城市规划学刊,2007(2)
6. 中国传统城市结构的“二元对立统一律”. 城市规划学刊,2005(1)
7. 研究中国传统城市的人居环境思想与建设实践.城市规划,2002(4).(第一作者,合作者吴晨)
8. “家世界”中的庭院价值。新建筑,2001(5)
9. 原始聚落与初始城初市——结构、形态及其内制因素. 城市规划汇刊, 2001(2)
10. 北宋东京街市的组织构造. 建筑史论文集(第十四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11. 城市环境的“宜人性”创造(第一作者,合作者陶伟).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Vol.40(No.S1),被EI光盘版收录
12. 早期人居环境的选择与处理. 华中建筑, 1999(4)
13. 场所精神的失落------10~20世纪西方城市空间的一点讨论(第一作者,合作者陶伟). 新建筑, 1999(4)
14. 北宋东京街市上的店铺类型及其分布. 建筑史论文集(第十一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15. 自然因素------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首要因素. 城市规划汇刊, 1999(4)
16. 北宋东京街市的开放性. 华中建筑, 1999(2)
17. 唐宋之际市坊制度的松懈与解体. 城市规划汇刊, 1998(6)
18. 城市建设的文化意义(第一作者, 合作者宋树信). 新建筑, 1998(1)
19. 功能主义再认识与建筑设计思维方式的改变(第一作者, 合作者章迎尔). 新建筑, 1997(2)
20. 北宋东京城市建设的安全与防御措施. 城市规划汇刊, 1996(4)
21. (译文)后现代主义与超越(第一译者, 合译者陈一梦).见:洪铁城编. 建筑文化思潮.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0
22. Residential building types a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 the Guangzhou area, China (第二作者,合作者Kai Gu, Jeremy Whitehand, etc). Urban Morphology (2008) 12 (2)
23. 新工业建筑的先声(第二作者,合作者吴晨).世界建筑,2002(1)
24. Study of living fossil of historic cities -- taking historic city Ping Yao in world heritage list as an example(第二作者,合作者陶伟、吴霞). 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 2000Vol. 10, No. 3
25. 影响城市面貌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第二作者, 合作者王鲁民).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 1999年5月增刊(第二十卷)
出版专著和教材
1. Urban morphology, architectural typology and cities in transition.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4
2. 走向开放的城市——宋代东京街市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3. 传统村落的形式和意义——湖南汝城和广东肇庆的考察(第一作者,合作者唐晔、李颖怡).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4. 城市形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主编).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5. 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第一作者, 合作者刘韶军).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6. 河南房地产开发与环境设计艺术(参编). 郑州: 河南科技出版社,1995
教学活动
先后曾经主讲:
本科生课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建设史”
硕士研究生课程:“城市发展史”、“城市规划与设计”
博士研究生课程:“城市发展历史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