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更新日期:2024年4月11日
姓 名 刘乐华 性 别
出生年月 1989年10月 籍贯 江西武宁县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中国共产党党员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后学位 工学博士
技术职称 副教授 导师类别 博、硕导
行政职务 Email liulh@scut.edu.cn
工作单位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 510000
通讯地址 天河区五山路华南理工大学38号楼206室
单位电话 19865044796
个人主页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ehua-Liu-2
个人简介
刘乐华,江西武宁人,1989年10月生,男,汉族,中共党员,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毕业,全国铸造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金属热成形分技术委员会(TC186/SC2)-委员,SCI期刊《Materials》客座编辑,主要从事新型金属材料的成型装备、工艺及应用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批特别资助(站前),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青年联合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数个,校企产学研合作横向课题1个,入选了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及广东省青年优秀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在Composites Part B、Applied Materials Today、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专利10余项、中英文著作2章节,获得过“第15届中日友好NSK机械工学优秀论文奖”、“第二届亚洲粉末冶金大会最佳论文奖”、“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非晶合金压铸成型等相关成果曾被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Advances in Engineering等机构关注与报道。
工作经历
2022/12-现在: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9/04-2022/12: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
教育经历
2014/09-2019/01:清华大学,机械系,机械工程专业,博士
2011/09-2014/06: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硕士
2007/09-2011/07: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士
获奖、荣誉称号
第15届中日友好NSK机械工学优秀论文奖
第二届亚洲粉末冶金大会最佳论文奖
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党员等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全国铸造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金属热成形分技术委员会(TC186/SC2)-委员
SCI期刊《Materials》客座编辑
《China Foundry》、《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及《材料导报》等期刊青年编委
研究领域
1.人工智能驱动的新材料开发,包括钛合金、多组元合金(非晶合金、高熵合金)、铝合金等
2.真空压铸、增材制造及粉末冶金相关高通量材料制备技术研发
3.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与第一性原理的高通量计算
4.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在先进金属材料及智能制造上的应用
5.先进金属材料在军工航天、消费电子、汽车等领域工程应用
科研项目
代表性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非晶合金压铸中高充型速率下的反常晶化机理研究, 52001123,2021/1/1-2023/12/31,24万,主持
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1批特别资助(站前),高应变率下非晶合金过冷液体的晶化加速机理研究,2019TQ0099,2019/6/14-2022/6/14,18万,主持
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D打印骨架增强非晶复合材料的压铸成型及韧化机制,2022A1515012627,2022/1/1-2023/12/31,10万,主持
5.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联合基金-青年项目,互穿结构非晶复合材料的压铸工艺制备、结构优化及塑性变形机理研究,2019A1515110215,2021/1/1-2022/12/31,10万,主持
6.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铝-锂合金全程真空压铸成型及强韧化机制研究,2019003,2020/1/1-2022/12/31,2万,主持
7.东莞市逸昊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委-托研发横向项目,锆基非晶复杂结构件的压铸成型及数值模拟研究,2022/4/20-2024/4/20,10万,主持
8.华南理工大学人才建设启动经费,40万,主持
发表论文
在Composites Part B、Applied Materials Today、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terials Design、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19篇,论文被引用700余次。近3年部分代表作如下:
1.Gao WJ, Zhang WW, ,LH Liu*, Large tensile plasticity in Zr-based metallic glass/stainless steel interpenetrating-phase composites prepared by high pressure die casting[J],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 2021, 224: 109226(中科院1区)
2.Zai JT, Gao WJ,, Liu LH*, Novel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reinforced with Zr-based metallic glass lattices [J], Applied Materials Today 29 (2022) 101649(中科院2区)
3.C. Yang*, J.C. Wang, ., L.H. Liu*, Y.Y. Li, Improvement in tensile plasticity of pressureless-sintered TiBw/Ti composites by evading Kirkendall’s pore [J], Powder Technology, 396 (2022) 444-448. (中科院2区)
4.Liu LH, Gao WJ, Shear-accelerated crystallization of glass-forming metallic liquids in high-pressure die casting [J].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7 (2022) 146-157.(中科院1区)
5.Liu LH, Yang C, Zhang WW,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microstructure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 in Ti66Nb13Cu8Ni6.8Al6.2 composites at ambient and elevated temperatures [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767 (2019):138448. (中科院1区)
6.10. Liu LH, Ma HW, Yang SJ, et al. Decomposition of cellular structure in selective laser melted Cu-Zn-Si silicon brass and its influence on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and corrosion properti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8 (2022), 143055. (中科院1区)
出版专著和教材
1.刘乐华,李元元,粉末非晶含量对烧结钛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B], 《非晶晶化粉末冶金钛合金》丛书,科学出版社,北京,2020年7月,240-263页
2.Yang C , Liu LH, Zhang LC. Fabrication of titanium-based composites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 and crystallization of amorphous phase [B]. Nova Science Publishers,Hauppauge, New York, USA, 2013, pp. 239-275
科研创新
1. 刘乐华,张卫文,高望峻,杨超,一种网络互穿的晶态金属编织网增韧的非晶复合材压铸制备方法,发明专利,2021105112308.4
2. 刘乐华,高望峻,翟继婷,张卫文,杨超,一种3D打印骨架增强的非晶复合材料及压铸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公开阶段
3. 刘乐华,潘玲玲,刘相尚,真空压铸成型装置,实用新型,202120670078.X,公开阶段
4. 刘乐华,黄金源,蔡敏聪,一种多级阶梯式连续球磨机及其过渡装置,实用新型, CN 201520770425
5. 李培杰,刘乐华,何良菊, 非晶合金熔炼压铸成型装置及方法,发明专利,CN 108515158 A
6. 杨超,刘乐华,李玉华,李元元等, 一种双态结构的高强韧钛基高温合金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发明专利,CN 103305722 A
7. 杨超,刘乐华,丁智,屈盛官等,一种高强韧超细晶复合结构钛合金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发明专利,CN 104232995 A
教学活动
本科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指导学生情况
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3名,1人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我的团队
团队致力于高性能新型金属材料的高效开发及在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军工航天等领域的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