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4年7月1日
个人简介
主要从事先进储能、新能源及氢能安全技术研究,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面向先进储能及氢能产业的智慧传感、健康诊断、风险感知、高性能制造、智能化远程运维、本质安全等安全保障技术与装备。
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主研了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同时参与了氢能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
近年来共发表SCI/EI收录论文6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第十届全国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华南理工大学优秀本科班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奖励。
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特检院”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负责人、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高校唯一入选者)、广东省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广州高校唯一入选者)、南海区政府加氢站专家组成员(广东高校唯一入选者)、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理事、广东省化工学会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SCI期刊《Energies》(IF=3.252)客座主编、EI期刊《天然气工业》(卓越期刊)首届青年编委、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
工作经历
2023- 至今,华南理工大学,智慧安全与应急创新研究中心 副主任
2019-2020 英国University of Warwick (World-Class 氢安全研究中心), Research Fellow (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
2018- 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
2016-2018,华南理工大学,师资博后
教育经历
2010-2015,浙江大学,博士. 导师:郑津洋 中国工程院院士、合作导师:Kiyoshi Yokogawa(日本金属学会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国际著名氢脆专家)
2006-2010,四川大学,本科
获奖、荣誉称号
[1]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第十届全国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2]第十届全国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一等奖指导老师
[3]华南理工大学2018-2019学年度优秀本科班主任
[4]连续四次荣获华南理工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奖励
[5]2022年广东省防腐蚀协会优秀论文奖
[6]2023年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7]2023年广东省防腐蚀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1] 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广东高校唯一入选者)
[2]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特检院”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负责人(广东省教育厅批复)
[3] 广东省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首批委员,广州高校唯一入选者)
[4] 南海区政府加氢站专家组成员(广东高校唯一入选者)
[5] 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理事
[6] 广东省化工学会化工机械专业委员会 委员
[7] 国际SCI期刊《Energies》(IF=3.252)客座主编
[8] EI期刊《天然气工业》(卓越期刊)首届青年编委
[9] 加氢站评审-政府特邀专家
[10] 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
[11]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Safety Science》《Tribology International》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先进储能、新能源及氢能安全技术研究,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面向先进储能及氢能产业的智慧传感、健康诊断、风险感知、高性能制造、智能化远程运维、本质安全等安全保障技术与装备,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①基于材料基因组的新能源(氢能)装备/汽车材料安全技术:氢脆机理、阻氢涂层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②新能源(氢能)装备高性能制造、本质安全设计、氢燃料电池热安全技术
③基于数字孪生的新能源(氢能)装备健康状况智能诊断、故障自愈、智能化远程运维技术
④氢智慧传感技术与器件、氢安全风险感知与评价技术
⑤氢泄漏、燃烧、爆炸后果预测及精准智慧安全防护技术
⑥氢能装备高可靠、绿色化橡塑密封技术
(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将发展氢能作为国家战略,我国的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也将其列为重点研究内容,发展氢能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被列入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明确将广州建成我国南部氢能枢纽,构建湾区氢谷。欢迎各位考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加入氢安全研究队伍。)
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1-2024):高压氢气密封失效机理研究.
[2] 国家科技部项目(2022-2023):氢传输特性研究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8):奥氏体合金环境氢脆的影响机制研究.
[4]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020-2023):氢能装备安全评价方法与关键测试装备研究, 经费:120万元.
[5]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019-2022):多灾种耦合下重大基础设施脆弱性评估与防御系统韧性评估关键技术, 经费:140万元.
[6]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基于微结构调控的抗氢脆机理.
[7]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20),应变强化奥氏体合金抗氢致疲劳损伤机理.
[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6):高压氢环境下橡胶O形圈密封氢致损伤机理研究.
[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9): 奥氏体合金焊件氢损伤机理.
[1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7): 高压环境氢与结构载荷耦合作用下橡胶密封失效机理.
[11] 国家973计划项目(2015):高压氢系统大型承载件设计制造的基础研究,经费:750万元..
[12] 国家863 计划项目(2012):高压储氢、输氢、加氢安全保障技术装备与应用示范,经费:684万元.
[1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017):典型危险化学品爆炸机理及事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发表论文
近年来在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IF=13.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IF= 8.1)等国际期刊上共发表SCI/EI收录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受到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Sandia国家实验室、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氢安全领域国际著名同行追踪报道。
制定标准:
[1] DB44/T 2427-2023, 加氢站运营管理规范.
[2] T/GERS 0003-2021, 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运行规范
[3] T/GDASE 0033.1-2022, 液氢气瓶—第1部分:材料、设计、制造、检验与试验
[4] T/GDASE 0033.2-2022, 液氢气瓶—第2部分:操作要求
[5] T/GERS 0021-2023, 加氢站氢气取样规范
出版专著和教材
周池楼,氢能装备橡胶密封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3. (国内第一本氢能装备密封技术书籍)
科研创新
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代表性:
[1]无动密封的快开式高压氢环境材料疲劳性能试验装置(专利号:201610505681.6)
[2]无动密封的快开式高压氢环境材料疲劳性能试验方法(专利号:20161 0505698.1)
[3]全自动超高压氢环境材料试验机吹洗置换及充氢系统(专利号:201310419801.7)
[4]外压容器失稳试验装置(专利号:201110443772.9)
[5]高压氢环境材料试验机拉伸试验夹具(专利号:201310664302.4)
[6]高压氢环境材料试验机疲劳试验夹具(专利号:201310712203.9)
[7]高压氢环境材料试验机紧凑拉伸试样用夹具(专利号:201410370742.3)
[8]基于离子液体的高压氢环境下材料试验装置及操作方法(专利号:201310205774.3)
[9]测试高压氢气环境下材料耐久性的试验机(专利号:201110259252.2)
[10]自平衡的高压气体环境材料试验机加载装置(专利号:201110323614.X)
[11] 高压氢环境下橡胶O形圈密封性能测试装置(专利号: ZL 2017 2 0032306.4)
[12] 一种高压氢气下橡胶密封圈密封特性检测装置(专利号: ZL 2018 2 1926045.1)
教学活动
主讲本科生课程:《先进储能安全》、《科技文献检索》、《过程装备计算机辅助CAD/CAE技术基础》、《工程热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研究生课程:《弹性力学与有限元基础》、《氢能装备密封安全技术》。
其中:
[1]《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获批华南理工大学探究式本科教学示范课堂(第二批)
[2]《过程装备计算机辅助CAD/CAE技术基础》获批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本科特色课程
[3]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获批华南理工大学2020年本科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程
[4]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获评华南理工大学2021年优秀本科教学示范课(课程思政系列)
[5] 华南理工大学2022年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教材)
[6] 华南理工大学2023年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指导学生情况
[7]指导硕士生在研一即发表SCI论文
[6]指导研究生获硕士生国家奖学金
[5]指导大三本科生以一作身份在氢能领域国际Top期刊发表SCI论文
[4]指导本科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项。
[3]指导本科生参加第十届全国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并获一等奖
[2]指导本科生参加挑战杯大赛并获二等奖
[1]指导本科生申请发明专利1项,并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
我的团队
本课题组现有研究生13名,并有1名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加盟,同时与University of Warwick(世界百强名校,英国顶尖研究型大学,英国常春藤联盟罗素大学集团成员)、日本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AIST,氢能领域国际顶尖研究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交流访问机制,为本课题组学生搭建了国外联合培养交流平台与绿色途径。欢迎安全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机械工程、材料加工工程等相关专业学生报考。
就业前景:
①广汽、上汽、丰田等新能源汽车国企/外企;
②国家能源集团、中国能建集团、华能集团、国家电网、国家电投集团、广州恒运集团、中石化、中广核等能源巨头央企;
③中国中车等氢能轨道交通央企,航天科技、中船重工等央企氢能研发中心;
④安监局、质监局等氢安全政府监管机构/事业单位;
⑤英国University of Warwick、日本九州大学、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等氢安全国际院校深造。
(PS: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将发展氢能作为国家战略,我国的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也将其列为重点研究内容,发展氢能是推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并已被列入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明确将广州建成我国南部氢能枢纽,构建湾区氢谷。欢迎各位考生聚焦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加入氢安全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