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3年9月22日
个人简介
吕辉,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电动汽车研究中心副主任;2006年进入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就读本科、硕士和博士;2015年12月毕业于湖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车辆工程方向);2016年1月进入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任教(汽车工程系);2019-2020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公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QS全球排名第9)从事访问学者研究。
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包括:(1)运载装备振动与噪声(NVH)分析与控制。主要涉及NVH前沿理论与创新设计方法、汽车摩擦振动噪声、电动车悬置系统和驱动系统、空气悬架动力学、声固耦合、声学超材料、准零刚度结构等。(2)工程可靠性(不确定性)分析与智能优化设计。主要涉及智能优化设计、数据驱动设计、机器学习设计、不确定性量化和可靠性稳健设计等。(3)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主要涉及自动驾驶仿真测试、定位与地图、自动化标定、线控底盘和热管理等。
主持各类国家、省级、市级和校级科研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在IEEE,MSSP, JSV,CMAME, AMM, FSS,ASME, IMechE等顶级或主流期刊中发表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30篇(超半数为Q1区,总影响因子超100)、EI论文20篇。1篇《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论文进入2018年高被引论文ESI1-10%, 1篇《机械工程学报》论文入选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及入选《学术精要数据库》中的高影响力论文(高PCSI论文、高被引论文及高下载论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担任10余个国际SCI期刊的同行评议专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项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教育部学位论文评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州市经信委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目前招生专业与类型:
学术型博士/硕士研究生: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专业型博士/硕士研究生: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企业博士后--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工作经历
2016-2017,华南理工大学,讲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官文斌教授)
2017-2019,华南理工大学,副研究员
2019-2020,新加坡国立大学,公派访问学者
2019-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导
教育经历
2006.09-2010.06 湖南大学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本科
2010.09-2015.12 湖南大学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博士(硕博连读,导师:于德介教授)
获奖、荣誉称号
(1)2018年获华南理工大学2018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期间指导本科生发表一区SCI论文)
(2)2022年度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优秀青年编委。
(3)2022年度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优秀审稿专家。
(4)2022年度《兵工学报》优秀审稿专家。
(5)2023年获华南理工大学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6)2023年获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1)《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青年编委会副主任、《汽车工程》青年编委、《汽车工程学报》青年编委、《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青年编委、《交通运输工程学报》青年编委;
(2)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项目、教育部学位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教育部学位论文评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州市经信委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3)国际期刊CMAME,MSSP,JSV,VSD,ASME,IMechE,IJMS,FSS,AMM等10余个国际权威期刊同行评议专家。
研究领域
(1)运载装备振动与噪声(NVH)分析与控制。主要涉及NVH前沿理论与创新设计方法、汽车摩擦振动噪声、电动车悬置系统和驱动系统、空气悬架动力学、声固耦合、声学超材料、准零刚度结构等。
(2)工程可靠性(不确定性)分析与智能优化设计。主要涉及智能优化设计、数据驱动设计、机器学习设计、不确定性量化和可靠性稳健设计等。
(3)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主要涉及自动驾驶仿真测试、定位与地图、自动化标定、线控底盘和热管理等。
科研项目
序号 项目类型(获批时间)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3年) 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年) 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16年) 主持
(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0年) 主研
(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0年) 主持
(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3年) 主持
(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16年) 主持
(8)广州市科技计划一般项目(2018年) 主持
(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面上项目(2019年) 主持
(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启动项目(2017年) 主持
(11)拓普集团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2018年) 主持
(12)《汽车设计》 (2020年) 主持
(13)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 (2020年) 主持
(14)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 (2020年) 主持
(15)东风汽车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2021年) 主持
(16)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 (2022年) 主持
(17)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 (2023年) 主持
发表论文
代表性高水平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
[1] Hui Lü, Dejie Yu. Brake squeal reduction of vehicle disc brake system with interval parameters by uncertain optimization.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14, 333(26): 7313-7325.
[2] Hui Lü, Dejie Yu. Stability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of uncertain disk brake systems with random and interval parameters.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2015, 137(5), 051003.
[3] Baizhan Xia, Hui Lü, Dejie Yu, Chao Jiang. Reliability-based design optimization of structural systems under hybrid probabilistic and interval model.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2015, 160:126-134.
[4] Hui Lü, Dejie Yu. Optimization design of a disc brake system with hybrid uncertainties.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 2016, 98:112-122.
[5] Hui Lü, Dejie Yu. Stability optimization of a disc brake system with hybrid uncertainties for squeal reduction. Shock and Vibration, 2016, 2016(1):1-13.
[6] Hui Lü, Wen-Bin Shangguan, Dejie Yu. Squeal reduction of a disc brake system with fuzzy uncertainties. Journal of Vibroengineering, 2016, 18(6): 3981-4001.
[7] Hui Lü, Wen-Bin Shangguan, Dejie Yu. An imprecise probability approach for squeal instability analysis based on evidence theory.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17, 387(20): 96-113.
[8] Hui Lü, Wen-Bin Shangguan, Dejie Yu. A unified approach for squeal instability analysis of disc brakes with two types of random-fuzzy uncertainties.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17, 93: 281-298.
[9] Hui Lü, Wen-Bin Shangguan, Dejie Yu.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of squeal instability under two fuzzy-interval case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2017, 328: 70-82.
[10] Hui Lü, Wen-Bin Shangguan, Dejie Yu. A new hybrid uncertainty analysis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queal analysis with random and interval variables. Probabilistic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18, 51: 1-10. (2018年1月)
[11] Hui Lü, Wen-Bin Shangguan, Dejie Yu. A unified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brake instability analysis involving different types of epistemic uncertainties.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2018, 56: 158-171. (2018年4月)
[12] Hui Lü, Wen-Bin Shangguan, Dejie Yu. A universal approach to squeal analysis of the disc brakes involving various types of uncertainty.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D-Journa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2018, 232(6): 812-827. (2018年5月)
[13] Hui Lü, Zicheng Cai, Qianlang Feng, Wen-Bin Shangguan, Dejie Yu. An improved method for fuzzy-interval uncertainty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rake instability study.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18, 342: 142-160. (2018年12月)
[14] Hui Yin, Ye-Hwa Chen, Dejie Yu, Hui Lü*. Nash game oriented optimal design in controlling fuzzy dynamical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2019, 27(8): 1659-1673. (2019年8月)
[15] Hui Lü, Qianlang Feng, Zicheng Cai, Wen-Bin Shangguan. An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brake instability reduction with fuzzy-boundary interval variables.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D-Journa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2019, 233(12): 3209-3221. (2019年10月)
[16] Hui Lü, Kun Yang, Wen-Bin Shangguan, Hui Yin, Dejie Yu. Rendering optimal design under various uncertainties: a unified approach and application to brake instability study. Engineering Computations, 2020, 37(1): 345-367. (2020年1月)
[17] Bohao Cai, Wen-Bin Shangguan, Hui Lü*. An efficient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s involving interval uncertainty.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D-Journa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2020, 234(5): 1318-1329. (2020年4月)
[18] Bohao Cai, Wen-Bin Shangguan, Hui Lü*, Tao Bo. Hybrid uncertainties-based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design of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s.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20, 63(5): 838-850. (2020年5月)
[19] Hui Yin, Ye-Hwa Chen, Jin Huang, Hui Lü*. Tackling mismatched uncertainty in robust constraint- following control of underactuated systems. Information Sciences, 2020, 520: 337-352. (2020年5月)
[20] Bohao Cai, Wen-Bin Shangguan, Hui Lü*. An efficient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 with hybrid random and interval uncertainties.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 2020, 52(9): 1522-1541. (2020年9月)
[21] Hui Lü, Kun Yang, Xiaoting Huang, Hui Yin, Wen-Bin Shangguan, Dejie Yu. An efficient approach for the design optimization of dual uncertain structures involving fuzzy random variables.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20, 371: 113331. (2020年11月)
[22] Hui Lü, Zebin Zheng, Xiaoting Huang, Hui Yin, Wen-Bin Shangguan. A methodology for design optimization of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s involving hybrid interval-random uncertainties.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2021, 63(3):1265-1285. (2021年3月)
[23] Hui Lü, Kun Yang, Xiaoting Huang, Hui Yin. Design optimization of hybrid uncertain structures with fuzzy-boundary interval variab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in Design, 2021, 17(1): 201-224. (2021年3月)
[24] Yinyuan Qiu, Baoshu Shi, Hui Lü*. A kinematic analysis method of double roller tripod joint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onjugate surfaces.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2021,143(12): 123301. (2021年12月)
[25] Hui Lü, Haikuan Mao, Xiaoting Huang, Hui Yin, Wen-Bin Shangguan.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reliability-based robust design optimization of uncertain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s involving imprecise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with Computers,2022, 38(2): 1193-1214.(2022年6月)
[26] Hui Lü, Kun Yang, Xiaoting Huang, Wen-Bin Shangguan, Kegang Zhao. Uncertainty and correlation propagation analysis of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s based on multi-ellipsoid convex model.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22, 173: 109058. (2022年6月)
[27] Hui Lü, Zebin Zheng, Xiaoting Huang, Wen-Bin Shangguan, Kegang Zhao. Uncertainty propagation analysis of fuzzy uncertain structures involving imprecise membership func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2023, 20(1): 2250036.(2023年2月)
[28] Hui Lü, Zhencong Li, Xiaoting Huang, Wen-Bin Shangguan, Kegang Zhao. Effective correlation analysis algorithms for uncertain structures 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parallelepiped model.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 2023,120: 667-685. (2023年8月)
[29] 吕辉, 于德介, 谢展, 路怀华. 基于响应面法的汽车盘式制动器稳定性优化设计. 机械工程学报, 2013, 49(9): 55-60.
[30] 吕辉, 于德介, 陈宁, 夏百战. 基于可靠性的混合不确定参数汽车盘式制动器振动稳定性分析. 机械工程学报, 2014, 50(6): 112-119.
[31] 吕辉, 于德介. 随机参数汽车盘式制动器的稳定性分析. 振动工程学报, 2014, 27(5): 647-653.
[32] 吕辉, 于德介, 陈宁, 夏百战. 引入不确定参数的汽车盘式制动器振动稳定性分析. 振动工程学报, 2014, 27(6): 900-906.
[33] 吕辉, 于德介. 基于区间分析的汽车制动器不确定性优化. 汽车工程, 2015(7): 807-812.
[34] 吕辉, 于德介. 基于区间分析的汽车盘式制动器的稳定性分析与改进. 汽车工程, 2016, 38(3): 317-322.
[35] 吕辉, 上官文斌, 于德介. 基于证据理论的汽车制动器系统稳定性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9, 47(3): 53-60.
[36] 吕辉, 杨坤, 尹辉, 上官文斌, 于德介. 基于多维平行六面体模型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固有特性分析. 汽车工程, 2020, 42(4): 498-504.
[37] 吕辉, 杨坤,区霆钧,上官文斌, 于德介. 随机与区间混合不确定情形下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固有特性分析. 振动与冲击, 2020, 39(23): 58-63.
[38] 吕辉, 杨坤,上官文斌, 于德介. 基于多椭球凸模型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固有特性分析. 振动工程学报, 2020, 33(6): 1199-1207.
[39] 吕辉, 杨坤, 黄晓婷, 袁煜, 李沛航. 含模糊不确定性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固有特性分析与优化.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0, 48(10): 105-112.
[40] 吕辉, 赵嘉伟, 毛海宽, 黄晓婷.考虑概率参数相关性的电动车悬置系统分析[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0(3): 65-72.
[41] 吕辉,张家明,毛海宽,黄晓婷,上官文斌. 任意概率不确定情形下的电动汽车悬置系统固有特性分析[J].汽车工程学报,2023,13(2):184-192.
[42] 吕辉,郑泽滨,杨坤,黄晓婷,上官文斌,姜立标.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不确定性分析与优化研究综述[J].汽车工程学报,2023,13(2):146-158.
[43] 李汶哲, 毛海宽, 吕辉*. 电动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0(4):55-64.
[44] 吕辉,姜帅,魏政君,曹懿莎. 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驱动电机振动特性分析[J]. 汽车工程, 2023, 45(5): 845-853.
[45] 吕辉, 张海标, 李长玉, 魏政君. 电动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全局灵敏度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50(6):29-37.
[46] 吕辉, 李振聪, 杨坤, 黄晓婷, 上官文斌. 纯电动汽车悬置系统固有特性的不确定性和相关性传播分析[J]. 振动工程学报, 2023,36(3):671-679.
[47] 吕辉, 钟顺江, 李振聪, 曹懿莎, 上官文斌, 赵克刚. 基于多维子平行六面体模型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及应用[J]. 汽车工程, 2023,45 (6): 1090-1098.
[48] 吕辉, 杨超, 上官文斌, 于德介, 赵克刚. 汽车制动器系统稳定性响应的不确定性和相关性分析[J]. 振动工程学报, 2023.
[49] 吕辉, 张家明, 黄晓婷, 上官文斌, 肖国权. 考虑参数不确定性和相关性的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稳健性优化[J]. 振动工程学报, 2023.
科研创新
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教学活动
(1)本科生专业课《汽车构造》、《汽车设计》、《汽车设计课程设计》
(2)硕士研究生课程《最优化理论与方法》、《Vehicle system dynamics》、《汽车NVH技术与应用》
指导学生情况
(1)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5名;
(2)负责指导硕士研究生13名;(2019年至今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5人次)
(3)负责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36名,指导本科生参与创新训练60余人次。(国家级创新项目4项、省级4项)
我的团队
可靠性创新技术课题组简介
可靠性创新技术是实现制造强国和智能制造战略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是现代工业制造的核心技术环节,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课题组主要围绕以汽车为核心代表的现代运载装备(汽车、飞机、潜艇和航天器等)基于不确定性理论、可靠性理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数据驱动等)开展科学研究。欢迎各位同学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入可靠性创新技术研究队伍。欢迎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力学、控制理论与工程专业的同学推免、报考。
本课题组重视学术合作与交流,与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NUS)、悉尼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UTS)和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等国外著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开展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创新科学研究,课题组成员有一定机会参与国际学术合作交流。
本课题组依托“汽车零部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联合研发中心”(校企合作中心)和“华南理工大学宁波汽车零部件研发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研究生人才培养基地)”,开展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与广汽研究院、东风日产和上汽通用五菱等主机厂,以及宁波拓普集团、雪龙集团等零部件企业存在紧密合作关系。同时,与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原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成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与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工程研究院存在密切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