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4年7月2日
|
姓 名
|
陈俊生
|
性 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79年8月
|
籍贯
|
广东广州市
|
民 族
|
汉族
|
政治面貌
|
群众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最后学位
|
工学博士
|
技术职称
|
副教授
|
导师类别
|
硕导
|
行政职务
|
|
Email
|
jschen@scut.edu.cn
|
工作单位
|
土木与交通学院
|
邮政编码
|
510640
|
通讯地址
|
励吾科技楼621房
|
单位电话
|
13926435660
|
|
工作经历
2007年7月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教授
教育经历
1998年9月~2002年6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系,建筑工程本科
2002年9月~2007年6月,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硕博连读
获奖、荣誉称号
广州市西江引水工程部分标段地下管道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15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1)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2)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3)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
(4)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基坑边坡与地基处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5)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岩土与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
(6)广东省公路学会第九届理事会会员
(7)广州市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方案论证专家
(8)东莞市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方案论证专家
研究领域
地下结构及岩土工程,包括基坑工程、软土与地基处理、隧道工程的理论及应用
科研项目
主要科研项目:
1、基于溶(土)洞地质特征的城市岩溶区场地地震效应及其对地下构筑物影响的研究(项目来源: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
2、极强岩溶发育地区车辆段地层数字化及施工控制研究(项目来源: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交建工程分公司)
3、基于隧道椭圆度过大的隧道承载能力劣化研究与应用项目(项目来源: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4、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东延段工程坪地停车场桩基岩溶处理试验段检测试验(项目来源: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5、车辆基地边坡双排桩研究与应用(项目来源: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6、地铁工程环境微扰动设计理论与方案选型方法研究(项目来源: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7、棠溪站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工程——地铁预留工程围护结构拆撑工况计算研究(项目来源: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发表论文
1、Ke, Xiqun; Chen, Junsheng; Shan, Yi ; A new failure criterion for determining the cyclic resistance of low-plasticity fine-grained tailings, Engineering Geology, 2019, 261(261): 0-105273
2、Chen, Junsheng; Lin, Chen; Liu, Shuzhuo; Mo, Haihong ; Study on Supporting Structure Performance of Deep Soft Soil Foundation Pit near Sea under Waves, Tides, Vibration, and Unbalanced Loads, 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 2020, 2020: 0-8830199
3、陈俊生; 吴冰鑫; 刘叔灼 ; 基于CATIA的溶洞及裂隙带数字化建模技术研究,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1, 17(1): 158-164
4、Kan, Shaode; Chen, Junsheng; Liang, Yuehua; Wang, Yizhao; Zhou, Huanyang; Research on Lateral Deformation Control Criteria of Metro Shield Tunnels with Excessive Ellipticity, Applied Sciences-Basel, 2023, 13(23)
5、王一兆,陈俊生,闵星,徐世杨,柏文锋,周欢阳,梁粤华,基于精细化数值模拟的地铁盾构隧道椭圆度安全研究,铁道标准设计,2023年5月24日网络首发
出版专著和教材
1、莫海鸿,丁小彬,陈俊生,刘叔灼,工程岩石力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
科研创新
1、发明专利:一种地铁错缝盾构隧道的结构安全评估方法
2、发明专利:用于模拟岩溶地区地层的相似试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高承载力盾构隧道管片接头结构
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临时基坑支护和永久边坡支护相结合的绿色支护结构
教学活动
本科生:土力学、基础工程、地下建筑结构
研究生:岩石力学、地下工程设计原理及施工技术
指导学生情况
在读硕士研究生6名,协助指导在站博士后3名
我的团队
团队负责人:房营光教授;
主要成员:潘泓教授、杨医博副教授、潘卫东副教授、刘叔灼副教授、陈俊生副教授、谷任国副研究员、丁小彬副教授、骆冠勇副教授、马勤国副教授、郭文瑛博士